網路爆紅與社會衝擊:探索現代社群依賴的黑暗面

近日,一則北科大學生吃光熱炒店白飯的新聞引起網路瘋狂討論。但該事件只是眾多網路爆紅現象中的一例,類似的事件像是『唐寶寶與鹹酥雞』、『楊又穎Cindy事件』、『雲科大與日本料理店』、『輔大陳若儀的流水席事件』、『公審消費者被反公審的咖啡廳』,以及韓國的『N號房事件』等,這些事件在網路上都掀起巨大討論浪潮,同時也帶來網路暴力和對當事人的傷害。

高雄大學資管系主任兼台灣社會網絡學會理事長的楊書成認為,網路公審等同於一種「私刑」。高雄大學/提供

類似的事件每天都在網路平台上的各個角落發生,其中以爆料社團最為常見,這些社團以揭露他人的錯誤和不當行為為目的,但往往在匿名的網路空間中,言辭激烈、偏激甚至惡意攻擊的言論充斥其中。此外,透過Google評論公審店家的行為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消費者在網路上分享自己的不滿和抱怨,導致商家形象受損。

這些事件反映現代社會對社群媒體和網路的極度依賴程度。網路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交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和Line等更是大家日常交流的主要工具。然而,隨著依賴程度的加深,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網路爆紅事件的快速蔓延和網友的大量參與,往往導致當事人承受巨大的壓力。他們面臨來自網絡暴力和言語攻擊的抨擊,不僅對身心造成傷害,也可能影響生活和未來發展。這些事件所引發的網絡暴力現象,嚴重威脅著社會的和諧與公平。

其次,網路爆紅事件也凸顯現代社會對他人的公眾審判和公開指責的趨勢。透過網絡平台,個人行為和過失往往被放大和擴散,引發一種集體道德審判的現象。然而,這種公審的方式是否合理和公平,值得深思。

展望未來十年,人類對網絡的依賴很可能持續加深。Meta作為社交媒體巨頭,推出以文字為主的社群平台『Threads』,旨在滿足人們對不同類型社交體驗的需求。然而,能否在台灣的用戶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仍然存在著挑戰和不確定性。成功的關鍵在於差異化和功能提升,以及用戶界面的人性化設計。

圖/iNiN製作

長期關注社群行銷的iNiN行銷部經理游雅智表示,目前來看,新的Threads仍然處於紅利期,沒有廣告和各種置入,相對用戶而言體驗較佳。但未來能否符合台灣用戶的使用習慣,還是未知。但可以看出Meta一直以來都在延伸與創新,這對於社群行銷業者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平台誕生。社群龍頭Meta的動向具有一定的指標性,可以看出在目前大熱門的短影音市場中確實還有客群喜歡以文字為主的社群方式進行互動。

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系主任兼台灣社會網絡學會理事長的楊書成博士,以其多年的網路行銷專業經驗指出,網路公審的現象通常導致當事人遭受「社會性死亡」,簡稱為「社死」。雖然這種現象有助於更多的不公不義事件能夠被大眾知悉,但是其超越司法權限的趨勢,實則等同於一種「私刑」,這恐怕會被不懷好意的人士利用。由於馬思克入主Twitter後紛紛擾擾,為搶食該平台可能流失的市場,強調能有更多文字內容的Threads隨即問世,然而能否與Facebook和IG有所區隔,恐怕是能否存活的關鍵。

網路爆紅事件引發的討論和網絡暴力現象需要我們深思。我們應該以理性和公平的態度對待網絡上的爭議,避免盲目跟風和加入道德審判的行列。同時,社交媒體平台應該積極承擔起責任,建立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網絡環境。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感謝各大新聞媒體報導|
港灣新聞通訊社台灣公報中華新聞雲風傳媒高雄新聞網

尚未有回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